地理学荣誉学士学位班师生赴南矶山地理综合考察实习
发布时间: 2014-02-28 浏览次数: 887
 
     2月22日,为进一步拓展科研训练、强化实践环节实习,地理与环境学院2011级地理学荣誉学士学位班的17名同学赶赴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人文和区域等方面的地理综合实习考察。班主任廖富强副教授和专业老师蒋梅鑫教授、刘影教授、舒晓波教授随队进行专业指导。

     为了让同学们充分了解地理学独特视角,深切感受各种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理学的紧密联系,考察路线穿过赣江南支、蒋巷镇和黄湖蓄滞洪区,最后到达鄱阳湖重要的天然湿地——新建县南矶乡所在的区域。路途中,副院长刘影教授运用其丰富的鄱阳湖知识和考察经验,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讲授沿途所看到的河流、植被、土壤特点,以及结合地理景观的变化特点介绍鄱阳湖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和讨论热情。

     南矶湿地位于鄱阳湖主湖区西南部,为赣江北支、中支和南支汇入鄱阳湖开放水域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前沿地带,每年都会聚集数以万计的越冬候鸟由北国南来,在南矶湿地的凤尾湖、白沙湖、常湖、菱湖、北甲湖等附近聚集,这里气候适宜,水质纯洁,环境寂静,是珍禽候鸟理想的越冬栖息场所。因此,南矶湿地被誉为“白鹤王国”、“候鸟乐园”。当考察队进入南矶山自然保护区后,草洲上和泥滩中成群的水鸟聚集,不时还有东方白鹳、小天鹅和灰鹤等珍稀候鸟出现在同学们的视野中,大家顿时热血沸腾,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拍摄这些来自远方的候鸟,带队老师们结合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对候鸟和植被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学们获益匪浅,加深了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了解。

    矶山岛,同学们开始测量岩层的产状,采集土壤和植物样品,并对南矶湿地的形成原因和景观的时空变化特点进行探究和讨论。

     正午时分,师生们登上了矶山最高处,从高处俯视南矶山及其周边地区的湖泊、泥滩和草洲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南矶湿地和鄱阳湖湿地对中国、全球在环境、经济、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加深了同学们对湿地生态功能的理解和认识,老师们还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针对不同的科学问题进行各具特色的探索,激发了同学们的科学研究热情。

     下午13时,师生们到达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南山管理站,在保护区同志的安排下参观了湿地宣教馆并且观看了南矶湿地宣传片。期间,刘影教授结合生动、直观的视频和展示资料,结合鄱阳湖区域的形成、演变以及南矶山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南矶湿地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在当今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中的管理与建设问题,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鄱阳湖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演变规律、鄱阳湖对中国乃至对全世界环境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考察最后,院党委书记蒋梅鑫教授就本次实习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他指出我院地理科学“荣誉学士学位”实验班是学校“正大学子”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项目之一,也是学院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知识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和探索知识的兴趣,发掘学生的学术潜质,引领学生进入学术前沿,为学生今后在国内外继续攻读更高级学位和从事相关专业创新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实习,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院副院长舒晓波教授指出同学们应珍惜野外考察的锻炼机会,不断积累野外考察经验,要继续深入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专业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
     本次野外地理学综合考察实习圆满结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本次综合考察实习,巩固了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且为今后完善“地理学荣誉学士学位班”培养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何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