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
发布时间: 2011-09-29 浏览次数: 1350

    11月1日下午,由教育部科技司和江西省教育厅共同组织,以李崇银院士为组长,由解放军理工大学、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涉及自然地理、水文水资源、地质学、生态学、GIS等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我校省部共建"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验收。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眭依凡,副校长曹达忠、欧阳忠详,校长助理张平在知行楼欢迎专家组一行。校办、党委宣传部、人事处、财务处、设备处、科技处、地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欢迎仪式暨汇报会。
  眭校长在汇报会上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对专家组一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以及建设成果。
  眭校长指出,学校一贯重视科研基地建设工作,始终把科研基地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龙头来抓,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 《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自2004年1月以来,“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过几年建设,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汇聚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较好地完成了建设期的各项任务。
  眭校长强调说,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和验收,为学校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于学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将极大地促进全校的学科建设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负责人鲍曙明,向专家组作了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随后的实地考察中,专家组仔细查看了相关研究设备,认真听取了研究人员的介绍,并与实验室人员进行交流。在经过认真讨论后,专家组一致认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根据鄱阳湖重大问题,结合学科优势,初步形成了湖泊环境、湿地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流域管理、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以及鄱阳湖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六个研究方向,体现了区域特色,定位基本正确。实验室紧密围绕鄱阳湖开展科学研究,汇聚了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取得了显著进展。实验室通过设置开放基金项目吸引了多名海内外学者参与鄱阳湖研究,充分体现了实验室的开放度,特别是组织了鄱阳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国际上许多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提高了实验室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验收专家组认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面完成建设计划任务,达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验收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同时建议继续加大对实验室的科研支持,尤其是科研设备方面的投入,继续大力引进有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进一步巩固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和科研合作平台,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保证实验室的持续健康发展。
  验收意见反馈会上,眭校长再次感谢专家们不辞辛苦,以严肃、严谨、严格的科学态度,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给予的积极评价。他说,学校一定会认真领会专家组反馈意见的精神,继续发挥实验室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进一步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把实验室建设成全国同类领域一流的实验室,决不辜负专家组对学校的关爱、支持与期望。
  洪三国副厅长代表省教育厅感谢专家组对江西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和爱护,表示教育主管部门一定会加大对重点实验室的财政投入,同时督促实验室尽快制定今后几年的发展规划。
  鄱阳湖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是经教育部批准,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依托,按照省部共建形式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以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亚热带植物资源保护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绿色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师范大学理化测试中心等研究机构为主要支撑,联合中国科学院、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海内外的科研团队,共同打造多学科、开放性、综合性的鄱阳湖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
  实验室以鄱阳湖复杂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湖泊生态环境和资源研究为重点,环境演变与湖泊响应、人地系统耦合与湖泊湿地生态、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区域发展与流域管理、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等为研究方向,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示范推广的有机结合为范式,逐步建成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鄱阳湖研究与学术交流基地、理论与应用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
  在建设过程中,实验室以鄱阳湖及其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瞄准世界科学研究前沿,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科研合作。在建设期内,科研经费达1777.2万元,共承担科研课题81项。其中:纵向课题71项,经费达1660.2万元;横向课题10项,经费达117万元。在纵向课题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2项,国际合作科研课题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一批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共有3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获得厅局级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5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29篇,核心期刊57篇。出版专著、教材或其他著作9部。同时,实验室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湿地国际(WI)、国际鹤类基金会(ICF)及全球环境基金会(GEF)等国际组织,先后在鄱阳湖湿地野生动物保护、资源调查与利用、生态系统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合作研究,推动了鄱阳湖湖泊生态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