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理学
发布时间: 2014-05-31 浏览次数: 3401

 一、培养目标和特色

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科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环境地理学是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复合系统结构、功能、动态变化与协调平衡机制,并深入研究该复合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揭示其自然规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学科。在人类居住地(城市、村镇等)规划建设、农业生产、海洋产业、水利、气候条件等人类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环境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在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环境的历史发展、演化与预测,环境污染物质的发生、分布、迁移、转化和自净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环境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揭示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研究两者之间的物质转换、协调关系;研究人类活动强烈作用下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生态演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反应机理;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与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性的冲击,寻求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模拟研究,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预测模型和区域环境的优化管理模型。本专业主要专业业务技能培养如下: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应在本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端正正确的学术倾向、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和教学、独立承担专门工作的能力;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努力撰写科研论文,至少公开发表一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写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本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并能准确地撰写论文外文摘要。

4、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康、耐挫的心态,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课程设置
 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及补修课程。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课、自然辩证法概论专题课、基础英语、专业外语;

专业必修课有环境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现代环境科学问题、现代地球化学、自然地理学基本问题等,要求学习者能够系统掌握环境地理学的理论知识,能够熟练分析典型环境科学问题的产生原因机制、影响及对策。

选修课程根据环境地理学硕士生的研究方向、生源受教育背景等,开设有生态学方向的课程:湿地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与应用等;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向的课程:环境化学、环境修复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的课程:环境规划方法与实践、空间数据分析等。

必修环节包括教学实习或专业实习,以及学术活动等内容。

三、师资力量与研究生人数

以地理学一级学科为依托,联合其他学科师资力量,已拥有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结构等各方面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学术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共有专业教师33名,其中高级职称25名,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良好的人才培养条件。

近年来该学科点主持或承担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各类横向项目20余项,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积累了较丰富的文献与资料成果;已在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与重建、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向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在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成效显著

本专业从2014年开始将招收第一届研究生。

四、学科设置与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设置了3个学科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与重建针对退化湿地、沙化土地等生态系统的水/土环境质量下降等区域性环境问题和挑战,在对植物资源及植被全面调查基础上,系统调查典型区域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分析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及其成因,探讨环境质量演变的驱动因子。筛选适合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植物物种,研究植被恢复的群落配置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退化生态系统,通过土地整理、群落构建、资源利用等技术集成,进行生态修复的应用研究和试验示范。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深入探讨人类活动与区域环境质量演变之间的相互影响,积极推动环境地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为揭示区域环境质量演变的机制和保障区域环境安全贡献力量。

曹昀(本方向学术带头人),男,博士,副教授; 郑林,男,教授; 倪才英,女,博士,教授。

研究方向之二: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提取水体范围、水体淹没深度、流域下垫面及环境参数等动态信息,结合常规的监测方法与手段,研究区域环境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与气候极端事件的湖泊响应、湖泊演变过程及其机理;自然地理要素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植被、流域水文过程、物质输移过程的影响及时空变化机理,分析作为主控因素的人类活动过程与生态系统响应的量化关系及机制;高动态边界条件下的湖泊水环境要素时空特征、江湖关系及洪旱灾害规律、湖泊富营养化特征等水生态安全问题;自然/人为因素影响下污染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富集和降解过程及机理,湿地碳氮循环对全球变化的贡献等。

赖格英(本方向学术带头人),男,博士,教授;胡启武,男,博士,副教授;丁明军,男,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之三:环境规划与管理借助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研究方法与成果,研究区域环境质量、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展区域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针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不同干扰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时空变化与区域环境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建设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刘影(本方向学术带头人),男,教授;方朝阳,男,博士(后),副教授,实验室副主任;     齐述华,男,博士,教授。
 五、工作适应范围与就业前景
 
  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国内外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或主要从事环保、水利、市政、交通、林业及城乡规划等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计院,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