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级优秀校友代表——熊尚发

发布时间:2016-04-26浏览次数:1897

熊尚发,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岗位教授。1965年5月出生。1980-1984年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1987-1990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3-1996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年9月-1993年8月,于中国科学院山地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96年8月-2001年12月,于中国科学院地质(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2001年12月-2006年11月,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06年12月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黄土-红粘土沉积学、大陆风化历史和新生代沉积与古气候学研究。2004年获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颁发的第四届“中国第四纪研究青年科学家奖”。 主要学术成果包括:
  1. 黄土-红粘土沉积记录的构造尺度气候变化和重要气候事件 

在黄土-红粘土磁化率记录中鉴别出大脉动(Mega-pulses)和大旋回(Megacycles)变化,明确了2.75 Ma(百万年)粒度初始变化事件及其与北半球大冰期起始的关联,认定了2.55 Ma和1.25 Ma事件系列及其对晚新生代构造变动气候效应的反应,识别出0.25 Ma粒度突变事件。研究成果在GRL(2003,2006)等刊物发表。
  2. 风成沉积气候记录的空间分布与梯度特征及其与气候转型的关联 

观察到红粘土磁化率的空间梯度和红粘土-黄土沉积厚度空间梯度反向变化的存在,对北京邻区1.1Ma以来黄土沉积和南方红土风成成因证据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典型地区风成沉积空间格局变化的古气候意义。研究成果在GRL(2002,2003)、JQS(2001,2002)等刊物发表。
  3. 黄土-红粘土化学风化剖面特征、粒度效应与序列变化 

对黄土高原白水剖面6Ma以来黄土-红粘土全样和分粒级颗粒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获得了第一条六百万年以来黄土-红粘土大陆风化指标CIA曲线,建立了六百万年以来系统分离粒级组分(<5μm,5~20μm和20~63μm)的化学风化指标CIA序列,揭示了从4.5Ma以来K2O/Al2O3 、Na2O/Al2O3、CaO/Al2O3及MgO/Al2O3等元素风化指标的“序列转折模式”。研究结果在QSR(2010)发表。
  4. 新生代长剖面(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古地磁与构造、古气候意义 

对柴达木中北部河湖相沉积近4000多米的大红沟剖面进行了古地磁测量,明确其沉积年代为34~8.5 Ma,同时鉴别出~12 Ma的一个沉积事件,其沉积相由冲积平原和湖相转变为远端冲积扇相,反映了约12Ma南祁连山开始快速抬升和变形的过程,为探讨青藏高原北部抬升历史提供了新的材料。研究结果在EPSL(2009)发表。
  5. 中新世以来六盘山邻区C4植物早期扩张 

通过分析六盘山邻区的庄浪和平凉白水黄土-红粘土剖面,获得成土碳酸盐碳同位素记录,揭示出C4植物在黄土高原扩张时间至少可以从目前认识的6-3Ma下推到中新世早期(~20 Ma),为拓展对C4植物在黄土高原乃至东亚季风区早期演化历史的认识提供了新证据。研究结果在第四纪研究(2011)发表。

  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