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发布时间:2020-05-14浏览次数:1417

《地理专业英语》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0311001

课程名称:地理专业英语

英文译名:Professional English of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    分:1

学    时:18学时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潘家祎(教授),张奇(教授),廖金宝(研究员),吴波(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地理专业英语》是面向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地理学博士研究生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悉常用专业词汇,较流利地阅读并准确理解英语科技论文及相关参考资料,并能正确地使用学术英语撰写地理学科技论文。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学术论文的检索与查阅、学术论文的阅读与翻译;英语论文选题与创新、英语论文构思与撰文、英语论文选刊与投稿、英语论文修回与退稿、英语论文写作经验与技巧等。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以英语为工具通过阅读获取专业所需信息的能力”,并在科技词汇、专业英语文献阅读速度、准确理解和翻译专业文献、论文写作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

教材书目:

1、余中元,《地理专业英语》,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朝奎,全斌,《地理系信息系统专业英语》,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Beverly Ann Chin, How to Write a Great Research Paper, John Wiley & Sons, Inc

参考文献:地理学各类国际权威期刊以及相关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的英文参考资料。



《地球系统科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00312002

课程名称:地球系统科学

英文译名:Earth System Scienc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    分:3

学    时:48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林珲(教授),潘家祎(教授),张奇(教授),Adam T. Devlin (特聘研究员)

教学内容及要求:

Course Objective: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Earth System Science – the study of the Earth as a system consisting of inter-related and interacting components. The topics of lectures include individual components of the Earth System and their respective roles in the changing Earth. The emphasis is on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 atmosphere, hydrosphere, cryosphere, lithosphere, biosphere, and anthrosphere.

Grading/Course assessment:

The grade will b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Homework and participation - 20%

Mid-term examination - 20%

Final examination - 30%

Class project - 30%.

《地球系统科学》以全英文方式授课,主要介绍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 将地球作为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分系统系列进行研究,讲座的主题包括地球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在地球变化中的各自作用,并侧重地球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大气,水圈,冰冻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圈。评分及课程要求为:作业及上课占2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30%,课程研究项目占30%。

教材书目:

  1. Mackenzie, Fred T., 2010: Our Changing Planet – 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System Science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4rd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Upper Saddle River, NJ 07458.

  2. Skinner, Brian J., Stephen C. Porter, and Daniel B. Botkin, 1999: The Blue Planet – 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System Science. 2nd Edi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3. Wallace, John M., and Peter V. Hobbs, 2006: Atmospheric Science: An Introductory Survey. 2nd Edition, Academic Press.

  4. Peixoto, José P., and Abraham H. Oort, 1992: Physics of Climate.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

 参考文献:

Our Changing Climate AMS Climate Studies: introduction to climate science by Chad M. Kauffman.  http://www.ametsoc.org/amsedu/online/climateinfo/textbook.html

http://bookstore.ametsoc.org/subject/climate-studies  (choose the appropriate options)



《地理分析与建模》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00312003

课程名称:地理分析与建模

英文译名: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    分:3

学    时:48学时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廖金宝(研究员),吴波(教授),胡碧松(副教授),鲁顺保(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地理分析与建模》是面向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专业主干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空间分析与流程建模(ArcGIS ModelBuilder),几种常见空间统计软件的原理与使用(ClusterSeer, SatScan, GeoSurveillance, Crimestat, GeoDA, WinBUGSSSSI),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分析与模拟(如土地利用变化覆盖分类体系、静态与动态测度指标、驱动因素分析及其模拟),区域交通可达性分析(如交通可达性概念与特征、常用计算方法与案例分析)以及人口流动与迁移特征分析(如建模与特征计算方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概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掌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处理空间信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知空间分析基本理论与应用范围,并通过GIS专业软件操作实习掌握空间分析基本实践技能,启发学生对空间分析原理、实践与应用的兴趣,通过应用空间分析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教材书目:

1、秦昆, 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第二版),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2、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

3、张成才,《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王劲峰等,《空间分析》,科学出版社,2006

5、王劲峰,廖一兰,刘鑫,《空间数据分析教程》,科学出版社,2010

6、王法辉,《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商务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美国空间分析实验室的线参考资源包括

Spatial Analysis and Decision Assistance in Univ. of Tennessee, http://www.sadaproject.net/; NCGIA in UCSB, http://www.ncgia.ucsb.edu/;

Spatial Analysis Lab in Univ. of Delaware, http://www.udel.edu/FREC/spatlab/;

NARSAL in Univ. of Georgia, http://narsal.ecology.uga.edu/

SNRE in Univ. of Michigan, http://esa.snre.umich.edu/

Spatial Analysis Lab in Univ. of Vermont, http://www.uvm.edu/~envnr/sal/



《地理大数据分析》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00313004

课程名称:地理大数据分析

英文译名: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of Geographical Big Data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2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吴波(教授)、吴志伟(研究员)、胡碧松(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热潮迅猛波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地理学是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天然试验场。《地理大数据分析》采用讲座与学术报告的形式讲述地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及其最新发展趋势,旨在让地理学博士生了解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发展现状与理论前沿。课程主要聚焦地理学与大数据的碰撞,探讨大数据在地理学研究中的相关理论、方法与应用,以及大数据给地理学研究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利用大数据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该课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大数据的基本原理与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时代地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大数据时代人文地理研究的应用;大数据时代GIS发展;自然地理学的大数据研究


参考书目:

1、《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林子雨,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2、《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简桢富,许嘉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大地图: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理论与实践》(孙世友、谢涛,中国环境出版社,2018);

4、《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A Global Perspective 7th ed.(Hair JF, BLACK WC,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12)

参考文献:  

1、英文文献:《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Remote Sensing and Environment》《Applied Geograph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Operations Research》《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Applied Intelligenc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中文文献:《大数据》《地理学报》《遥感学报》《计算机学报》《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


《流域综合自然地理》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00313005

课程名称:流域综合自然地理

英文译名:Watershed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2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张奇(教授)、赖格英(教授)、王鹏(副教授)、简敏菲(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流域综合自然地理》课程采用讲座形式讲授流域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自然特征。主要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演替规律,按地域分异规律对流域地表进行区域系统的划分。(2)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过程,包括现代物理过程(热量水分平衡)、化学过程(化学元素迁移与平衡)、生物过程(生物地理群落与生态平衡)和时间过程(古地理过程)等。(3)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机理研究,从类型、区域和过程三个层面论述流域自然综合体的形成机制、结构格局、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多时空尺度的变化与分布规律,从人地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人类活动与流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4)流域水文特征及其演变,包括:水循环、径流形成、水土保持径流泥沙测验、流域产汇流、水文分析与计算、流域泥沙、流域水文模型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的影响。 (5)湖泊流域生态环境及其演变,包括湖泊概论、湖泊的水情以及湖水运动、湖水的物理学特性、湖水的化学特性、湖泊的生物群落、湖泊生态系统等;湖泊污染、湖泊污染控制、湖泊污染治理与修复。(6)内陆河流域环境演变与生态安全;(7)鄱阳湖与五河水系的江湖关系及环境演变规律:鄱阳湖近期的地形、水系、水文、植被等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参考书目:

1、《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版)(刘南威,郭有立,张争胜,科学出版社,201711 月);  

2、《地表过程研究概论》(丁永建,周成虎,科学出版社,2013

3、《土壤地理学》(第二版)(海春兴陈健飞. 科学出版社,20182月) 

5、《流域水文学》(王健.:科学出版社,20144月) 

6、《湖泊生态学概论》(邬红娟李俊辉,编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8月 

7、《历史流域学论纲》(王尚义张慧芝,著. 科学出版社, 201410月) 

8、《鄱阳湖——地形、水文、植被》(纪伟涛,等.科学出版社:201710月 

9、《Physical Geography: The Global Environment》(Harm J. De Blij; Peter O. Muller; Richard S. William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经典期刊推荐: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Journal of Hydrology Water Research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The ISME jour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 Soils and Sediments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0313006

课程名称:现代自然地理学

英文译名: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2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林珲(教授),潘家褘(教授),张奇(教授),Adam,赖格英(教授),廖金宝(研究员),胡启武(教授),丁明军(教授),简敏菲(教授),王鹏(副教授),鲁顺宝(副教授),贾玉连(副教授),吴志伟(副研究员)


教学内容及要求:

课程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重点围绕陆地表层格局、自然地理过程和环境变化等关键问题,介绍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领域。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自然地理学研究所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热点领域、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自然地理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今后在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陆地表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与水资源、鄱阳湖流域系统的格局与过程、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田连恕,张建明.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参考文献:《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以及中科院SCI大类学科中的农林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中的1区和2区期刊论文。

《中国科学D》、《科学通报》、《地理学报》、《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环境科学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科学》、《湖泊科学》等期刊论文。



《空间综合人文与社会》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00313007

课程名称:空间综合人文与社会

英文译名: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2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林珲(教授)、钟业喜(教授)、方朝阳(教授)、胡碧松(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现象的两个基本描述维度是空间和时间,由于技术限制和认识论方面的差异,过去一段时间许多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对现象本质属性及其时间维度描述较为重视,而对于其空间维度的研究有所忽视,或者抱有排斥的态度。近年来、随着空间信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部门认识到空间参考系统在人文和社会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将空间思维运用到历史学、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政治学、统计学等不同领域,这些研究和应用不仅运用空间信息科学推动了本领域的发展、也促进了空间信息科学的探索。《空间综合人文与社会》采用讲座与学术报告的形式讲述空间综合人文学及其最新发展趋势,旨在让地理学博士生了解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并展示了空间综合方法应用于历史学、社会学、旅游学、以及城乡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景观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参考书目:

中文著作:

1、《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林珲,人学出版社,2010);0】林珲、赖进贵、周成虎,空间综合人文学院与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305

英文著作:

1M.F. Goodchild and D.G. Janelle, editors (2004)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Brian BerryDuane Marble,Spatial Analysis: A Reader in Statistical Geography.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1968512pp.

3】沃尔特·艾萨德(Walter Isard)著,杨开忠、沈体雁、方森等译,区位与空间经济:关于产业区位、市场区、土地利用、贸易和城市结构的一般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00[Isard W. Location and space-economy: : A General Theory Relating to Industrial Location, Market Areas, Land Use, Trade, and Urban Structure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56.]

英文论文:

4Anselin, L.. Thirty Years of Spatial Econometrics .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10, 89(1):3–25.

5M.F. Goodchild and D.G. Janelle (2010) Toward critical spatial think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GeoJournal 75(1): 3–13.

6M.F. Goodchild and D.G. Janelle (2004) Thinking spatially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n M.F. Goodchild and D.G. Janelle, editors,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22. 



《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00313008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

英文译名:Progress and Frontier of Hum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3

学    时:48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林珲(教授)、郑林(教授)、钟业喜(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人文地理学进展与前沿》采用讲座形式讲述人文地理学的最新发展趋势,旨在让地理学博士生系统把握人文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重点洞悉围绕人地关系问题形成的人文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学科发展态势,大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写作能力。该课程以人文地理学传统流派、当代人文地理学重点研究领域、方法论为主要基础知识板块,内容包括:人地关系理论与最新实践研究;人文地理学的新方法与新领域;西方二战以来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演化趋势;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演化趋势;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人文地理学典型案例研究;人文地理学进展专题探讨与交流等。


参考书目:

1、《人文地理学流派》(顾朝林,于涛方,李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R.基钦,N.J.泰特,商务印书馆,2006)。

3、《人文地理学导论》(顾朝林,科学出版社,2016);

参考文献:  

1、英文文献:《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APPLIED GEOGRAPHY》《APPLIED SPATIAL ANALYSIS AND POLICY》《CULTURAL GEOGRAPHIES》《ECONOMIC GEOGRAPH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 SPACE》《GEOGRAPHICAL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LANDSCAPE RESEARCH》《POPULATION SPACE AND PLACE》《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REGIONAL STUDIES》《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URBAN GEOGRAPHY

2、中文文献:《中国科学D》《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人文地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



《资源与环境遥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00313009

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遥感

英文译名: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齐述华(教授),赖格英(教授),吴波(教授),赵红梅(副教授)

教学内容:

遥感已成为资源环境领域相关科学研究的全新技术方法。《资源与环境遥感》采用讲座形式讲授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与环境评价领域的研究的最新进展,旨在给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生讲授光学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雷达遥感等技术在资源调查与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前言动态。课程以资源遥感调查和环境遥感评价为主要模块。

教学内容包括:土地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林业资源调查、农业资源调查、水环境遥感评价、保护地遥感、生态风险遥感评价、灾害遥感和全球气候变化遥感研究等内容。

涉及的技术方法包括:光学遥感、热红外遥感、激光雷达遥感、合成孔径雷达遥感、高光谱遥感等技术。

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将遥感原理的方法和技术应用于解决资源、环境、社会领域的科学和实践问题的能力,掌握检索文献的策略,应用图书馆工具检索并获取文献信息,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提取,汇总有用信息,应用遥感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解决资源环境复杂问题,在解决复杂资源环境问题中建立个人的学习风格和与导师交流沟通的能力。

课程设置:

第一讲  遥感技术体系(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对地观测技术体系现状与发展动态,要求学生了解多源遥感信息的基本特征,掌握新世纪以来我国发展的主要卫星星座体系及特点,掌握资源环境遥感应用研究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第二讲 土地资源遥感(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土地利用分类的算法,包括机器学习方法、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和深度学习的方法等。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开展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和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

重点和难点:土地利用的分类方法

第三讲 森林资源遥感(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森林资源遥感原理、方法和技术流程。特别是在激光雷达在森林蓄积量、森林冠层高度、森林生物量等资源参数的遥感提取方法。

重点与难点:激光雷达波形数据中森林冠层特征的参数提取。

第四讲 水资源遥感(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地表水资源的遥感评价方法,特别是结合鄱阳湖流域及鄱阳湖的高度动态特征,介绍鄱阳湖水资源的遥感评价结果,及对鄱阳湖综合管理的作用和价值。

重点与难点:水资源遥感评价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第五讲 水环境遥感(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水色遥感原理和应用,特别是结合鄱阳湖水环境变化的特点,介绍鄱阳湖泥沙、全氮、全磷、BOD/COD等水环境要素的遥感评价方法。

重点与难点:水色遥感原理。

第六讲 农业遥感(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特种农作物播种范围的遥感提取、作物长势评价和优势作物的产量评估等内容。并结合江西省或鄱阳湖平原主要农业生产方式,介绍水稻种植制度的遥感评价、水稻种植范围的遥感提取和水稻估产技术方法等。

重点和难点:水稻估产的生物物理模型构建

第七讲:保护地遥感(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介绍世界濒危物种保护中遥感技术如何作用,结合金丝猴栖息地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东北虎栖息地保护的遥感研究案例,重点介绍鄱阳湖湿地越冬候鸟栖息地保护,栖息地质量遥感评价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流程。

重点和难点:栖息地特征的遥感提取。

第八讲:灾害遥感(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从灾害学原理介绍承灾体、受灾体和致灾因子等概念,并针对洪灾、气象灾害、火灾、地质灾害等的特点,开展遥感监测的技术体系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灾害损失评估。

第九讲:气候变化遥感(4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主要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特点出发,介绍全球各圈层碳平衡动态原理,引出陆地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过程的遥感定量评价方法,并从区域尺度上,介绍耦合遥感信息生物物理模型,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遥感评价的技术流程。

重点与难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过程的遥感信息模型

预修课程遥感导论、遥感技术与应用、遥感原理等课程

参考书目:

  1. 陈晓玲、赵红梅、田礼桥等著,环境遥感模型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桥、杨一鹏、黄家柱等编著,环境遥感,科学出版社;2005

  3. 杜培军等,《遥感原理与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

  4. 薛重生、张志编,地学遥感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

  5. 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

  6. 王纪华,赵春江,黄文江等著,农业定量遥感基础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8



《地理信息技术前沿》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 00313010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技术前沿

英文译名:Frontier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地理与环境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林珲(教授)、赖格英(教授),齐述华(教授),方朝阳(教授),吴波(教授),吴建华(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

《地理信息技术前沿》采用讲座形式讲授地理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旨在给地理学博士生讲授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高分及高光谱卫星、图像处理中的AI技术等背景下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该课程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主要基础知识板块,拓展内容包括:GIS向多维、动态、一体化方向的发展趋势;GIS系统体系结构向开放式、网络化、信息栅格的发展趋势;软件实现向组件化、中间件、智能体方向的发展趋势;空间信息技术和通信进一步融合、数据获取向“3S集成”方向的发展趋势;数据存储管理向分布式存储及其互操作方向的发展趋势;数据处理向移动计算、普适计算和语义网方向的发展趋势;人机交互向自然的虚拟环境方向的发展趋势。遥感方面的高光谱在农、林、水、土和矿微量元素监测反演,微波遥感技术对解决我国南方地区多云多雨及恶劣气象条件下的灾害监测,冰雪覆盖区、云雾覆盖区、松散层掩盖区及国土资源勘查等的应用技术;多平台传感器的发展及应用趋势;信息处理、信息解译、信息分析、信息表述和信息应用等后遥感技术发展趋势。GPS的基于位置的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发展趋势、载波相位差分技术-RTKReal - Time Kinematic)的发展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专家系统(ES)和智能化决策知识系统(IDSS)的5“S”的联合应用等。


教材书目:

1、《地理信息科学前沿》(林珲,施迅,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的时空一体化-中美两国的前沿研究》(关美宝,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各类中、英文地理信息技术涉及GISRSGPS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