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师贾俊松与合作者在碳排放宏微观尺度影响因素探析方向研究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2021-03-24浏览次数:22468

    20156月,我国向联合国提交“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承诺:“力争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2020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减排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实现上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人们已经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相关成果。然而,围绕不同尺度下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的贡献度问题,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盲区,尤其对我国中部地区的相关研究更少见。为此,以中部江西省域为例,贾俊松研究组与合作者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主要发现如下:

1)如图1和表1所示,宏观(国家)尺度选定的指标有产出总量、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微观(企业)尺度选定的指标有投资强度、研发强度和研发效率。其中,产出总量、研发强度和投资强度对能源相关产业碳排放增长具有主要驱动作用,它们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3.212%、9.537%和4.200%。能源结构的驱动作用效果最弱,年均贡献仅为0.017%。然而,研发效率、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这些因素对能源相关产业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抑制减缓作用,它们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分别为-13.737%、-11.652%和-7.804%。

1. 分四个阶段的碳排放增长及其分解因素贡献(即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1998-2000)、第十个“五年计划”(2000-2005)、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5-2010)和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0-2015))


1. 四个阶段的贡献类型和趋势以及不同尺度因素年均贡献率

尺度

类型

分解因素

趋势a

年均贡献率(%)

宏观尺度

产出效应

产出

+ + + +

33.212

结构效应

能源结构

- + + +

0.017

产业结构

+ + - -

-7.804

强度效应

能源强度

- - - -

-11.652

微观尺度

投资强度

- + - -

4.200

研发强度

+ - + -

9.537

效率效应

研发效率

- + - +

-13.737

注:a系列分的四阶段是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8-2000)末期,第十个“五年计划”(2000-2005),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5-2010)和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0-2015); +-分别表示对能源相关产业碳排放变化的促进和削减效应。

2)为提高江西能源利用效率及减少能源相关产业碳排放,地方政府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例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生产模式。其次,从长远来看,人们不能忽视能源结构优化的潜在作用,全面推进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仍然是当务之急。第三,可以实施一些与研发投资相关的监管政策工具,如,碳减排责任制、碳排放审计和碳标签规范,以鼓励工业企业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绩效。第四,与1998-2015年研究期一样,在抑制可能的反弹效应的同时,不断降低能源强度仍然应该成为地方政府的长期战略。

3)微观企业与产业尺度下,应该促进低能耗和高附加值的轻工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发展,与此同时,那些技术和效率过时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应逐步淘汰掉。特别地,在设计相关的能源相关产业碳减排政策时,应优先考虑抑制前五个能源密集型子行业的排放(S33S23S17S22S1,图2及表2)

2. 5个能源密集型子行业能源消费动态变化

2. 5个能源密集型子行业名称

代码

能源密集子行业全称

S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S17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S2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S2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S3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该部分内容发表在期刊《Energy Efficiency(能源效率)》上,该期刊是国际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生态经济及资源管理等领域的著名SSCI期刊,近5年影响因子达1.98

该文同时被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全文收录,其链接如下:

https://link.springer.com/content/pdf/10.1007/s12053-019-09814-x.pdf

贾俊松简介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7417-1267020.html

https://publons.com/researcher/2554011/publications/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unsong_Jia

https://dlxy.jxnu.edu.cn/2012/0917/c7439a83882/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