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天纬地,博学明理——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欢迎您!
学院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溯源于1942年“中正大学”史地组,1958年成立江西师范学院地理系。经过几代师大地理人薪火相传、励精图治,学院已发展成为江西省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领军阵地和江西省地理科学研究的创新中心,先后为省内外各级学校、研究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造就了一批活跃在地理教育和地理研究领域中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专业建设
地理学是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学院为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单位,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地理科学(师范类)、地理信息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2年入选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21年入选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2017年江西省高等院校专业综合评估中全省排名第一。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雄厚、人才荟萃,现有教职员工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60余人,教授18名,副教授19名,博士生导师13人;国际欧亚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称号专家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2人,青年井冈学者1人,江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7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学院设有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天文观测实验室和地理标本陈列室、气象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实验室,另外还在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省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鄱阳湖吴城、都昌县等地建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和科研实验基地。装备有ArcGIS、MapGIS等国内外主流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一批先进的环境分析仪器设备,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藏书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近百种,可充分满足研究和教学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结合学科特点,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年来,学生科研团队荣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荣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国家级奖励20余项,省级奖励30余项。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人才培养延伸至第二课堂,成立于1996年“蓝天”环保社团是江西师范大学的特色学生社团,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调研和科普宣教活动,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先后获 “全国母亲河奖”“湿地使者行动全国一等奖”“世界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全国优秀学生社团”“江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省部级以上奖励荣誉60余项,已成为地理与环境学院学生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品牌。 2020年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入选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生党支部工作案例入选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青睐,近年来就业率、研究生录取率和出国留学率稳居全校前列。
专业简介
地理科学(师范)
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自1958年创办以来,致力于建设成为立足江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地理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具备“高尚师德、扎实学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掌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基础教育人才。毕业生能够成为服务国家和引领地区地理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卓越教师。本专业不仅为江西省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地理教师,近几年还为福建、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外省市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地理教育骨干教师。
主要开设课程: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现代教育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地理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并掌握测绘、遥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测绘、遥感、国土、国防、资源、环境、交通、水利、电力、地质、农业、林业、城市规划与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有关的工程技术应用与开发、技术管理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能自主创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分为3个方向:
(1)GIS开发:培养GIS软件开发人才。学生侧重学习GIS程序设计基础、GIS数据结构与算法、GIS数据库基础、GIS设计与开发、空间数据库、GIS软件工程等课程。
(2)GIS应用:培养GIS应用型人才。学生侧重学习GIS原理与方法、GIS软件与应用、空间分析、普通与专题制图、地理建模方法等课程。
(3)遥感应用:培养遥感应用型人才。学生侧重学习遥感原理与方法、遥感软件与应用、遥感地学应用、数字图像处理、IDL遥感程序设计等课程。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素养,全面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能在环保、国土、地质、水文、农林、气象及工矿企业等部门或单位从事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分析与评价、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开设课程:普通生态学、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气候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水文学与水资源、土地资源学、环境地球化学、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等。
特色平台建设
学院是江西省地理学会的挂靠单位,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南昌分中心依托学院建设,设立了“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美联合湖泊-湿地-流域研究中心,中俄湖泊-湿地-流域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
学科平台还包括:流域生态与地理环境监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鄱阳湖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重点实验室则设有鄱阳湖湖泊生态环境、湿地生态与环境健康、流域综合管理与区域发展、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空间信息共享服务等研究方向。学院依托各类学科平台,聚焦鄱阳湖研究,紧密结合国家战略规划,积极开展资源利用、环境演变、自然灾害、国土整治、人口与城市化、区域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使之成为江西省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多年以来,学院在区域与城市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评价与规划、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应用和鄱阳湖研究等领域开展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多项成果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其中“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空间信息智能处理、建模和集成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三峡工程对鄱阳湖区环境影响及对策研究” 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获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国家级课题评审一等奖,“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空间模拟”获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
近5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一项(国拨经费76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各类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合计70余项,各类横向社会服务项目100余项,经费总计6200余万元。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400 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鄱阳湖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关注。获批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近百项。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环境影响评估、智慧旅游、智慧城市、市县空间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土地评价与规划、生态保护区规划等方面承接了100余项横向社会服务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学院通过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办学水平和学术声誉。2013年成立了中美“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2017年成立了中俄“湖泊-流域-湿地”联合研究中心。2013年,学院与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柯柏斯克里斯提校区(Texas A&M University Corpus Christi)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合作实施“3+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2017年,增设了“4+2本/硕”联合培养计划。此外,学院还组织了本科生赴美国中密执安大学暑期体验计划、“两岸四地”暑期夏令营、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开展地理实习等多项学生交流活动。学院近五年举办或协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0余次,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和交流60余场。